心灵奇旅

评分:
0.0 很差

分类:动画 音乐 奇幻  美国 2020

简介: 究竟是什么塑造了真正的你?电影将聚焦乔伊·高纳(杰米·福克斯配音)。这位中学音乐 详情

更新时间:2021-01-11

心灵奇旅影评:看完《心灵奇旅》,终于知道那些看不懂的现当代艺术有啥用了


动画电影《心灵奇旅》的价值观一句话总结就是“活在当下”。

为了论证这个价值观,《心灵奇旅》使用了和《寻梦环游记》类似的主角坠入死后世界,再反过来思考活的意义这个结构。

皮克斯这两部动画都是在生/死极端下讨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而且都以音乐作为人物塑造的核心。

但它们在具体背景、人设、场景、故事事件等表现形式上大相径庭。

比如在对“死后”世界(《心灵奇旅》还有“生前”世界)的表现上,我们都没见过“死后”世界,也没见过灵魂世界到底什么样,所以需要靠作者的想象力创造,而《寻梦环游记》和《心灵奇旅》的处理完全不同。

《寻梦环游记》要表现亡灵地府,而且故事背景设置在墨西哥亡灵节。既然亡灵过节,那亡灵世界自然要热热闹闹。

所以《寻梦环游记》设计的“死后”世界比活人世界还要繁复,极尽3D工程师和美术师技艺之能事。

《寻梦环游记》里的人类世界已经很复杂了

影片把地府设计得比活人世界还要复杂

如果说《寻梦环游记》的主角从活人世界来到“死后”世界是一种视觉丰富度的冲击。

那么《心灵奇旅》中Joe Gardner从嘈杂拥挤的纽约街头眨眼之间来到灵魂世界,则是一种视觉上的“大开大合”。

Joe瞬间从现实世界来到灵魂世界的视觉转换,是一种极度复杂与极度简洁,极度现实感与极度形式化,极度具象与极度抽象,极度纷乱与极度虚空等的强烈对比。

《心灵奇旅》眨眼之间视觉的强烈对比

《心灵奇旅》带来的第一次视觉冲击,就是上图主角毫无预兆进入灵魂世界这段戏。

这段戏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对比度”,而不是《寻梦环游记》那种从复杂到更复杂的升级。

Joe Gardner掉进的灵魂世界(彼岸)和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Ryoji Ikeda)的艺术非常类似。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座EYE电影博物馆,坐落在阿姆斯特丹主城区对岸。

EYE电影博物馆(EYE Filmmuseum)

博物馆除了常规展览一些电影史方面的展品外,在一间大展厅偶遇了当代艺术家池田亮司(Ryoji Ikeda)的声音和视觉艺术。

展馆对池田亮司(Ryoji Ikeda)的简介

池田亮司出生在日本岐阜,主要在法国等欧洲国家从事艺术工作,是一位非常先锋的电子声音和数字视觉艺术家,为人低调神秘。

他的艺术作品在视觉上主要是利用数字可视化,声音方面追求原始状态和单一纯粹的声响,以及人耳听不到的高频(具体信息不多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这位艺术家和他的作品)。

网上找了两张代表性的图,池田亮司的作品长这样:

这是在EYE博物馆里实拍的几张照片:

用这位艺术家举例,原因是当时看到这样的当代艺术作品,完全一脸懵B,根本看不懂,但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而看过《心灵奇旅》对the Great Beyond的表现时,突然明白这些看不懂的当代艺术的意义,发现它们对商业视觉产业(电影算是其中之一)的先导作用。

很明显,《心灵奇旅》Joe掉进灵魂世界那段视听肯定借鉴了这种当代数字艺术和纯粹的电子音艺术。

如果把池田亮司的作品和《心灵奇旅》的那段画面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极高的相似度,很难分清哪个是电影,哪个是艺术作品。

还有电影中那位统计员泰瑞使用的算盘,灵感似乎也来源于池田亮司的作品。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心灵奇旅》确实借鉴了池田亮司的艺术形式,但可以看出以池田亮司为代表的当代视觉和声音艺术对这部电影的影响。

这种数字艺术极端的抽象性、本源性和虚空性正符合电影想展现的“灵魂彼岸”的样貌。

谁也不知道灵魂在等待重生时到底是什么样,甚至有没有灵魂和来世都是一个问号。这些都是人类对肉体死亡后抽象出的一种观念。

既然为了表达一种观念,选用这种抽象到无形的当代艺术最合适。

除了以上“疑似”借鉴池田亮司的数字艺术来表现灵魂世界,《心灵奇旅》中那些全部叫Jerry的工作人员的形象,则明确地借鉴了毕加索代表的立体主义艺术。

电影中有这样一处细节,也是一处找彩蛋的点:

22带着灵魂导师Joe Gardner来到她家,由于此前她并不想“活着”,所以她气走了无数人类历史上的伟人先贤,她家墙上贴着这些人的名字。

有外国网站仔细辨认了贴纸上的人名,识别出不少于50位的历史名人。其中在比较明显的前排位置就写着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的名字,还用西班牙语写着“你好”,表达出动画作者对这位艺术大师的致敬。

什么是立体主义,以及立体主义的特点等信息,百科一下不难查到。

浏览了毕加索全部主要作品并和电影中出镜最多的Jerry对比,电影最有可能参考的就是毕加索的代表作《梦》和《镜前少女》。

当然,毕加索的同类作品有很多,这两幅看上去和电影更为接近。

为什么《心灵奇旅》的主创要以立体主义和毕加索的艺术来表现Jerry,答案在Jerry一出场的自报家门就已经告诉了观众。

当Joe第一次见到Jerry时,Jerry说她是宇宙量场的交汇处,但这个概念肯定没人能懂,所以她紧接着说她只是以人类小脑瓜可以理解的形象出现。

所以主创选择了把各个维度安排在二维展现的立体主义艺术来呈现小灵魂的保育员。

除了指名道姓提到毕加索外,电影起码还致敬或借鉴了三位现代艺术家。

1. 胡安·米罗(Joan Miró)

在《心灵奇旅》创作草稿中,可以看出主创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胡安·米罗(Joan Miró)画作的借鉴。

米罗在艺术领域与毕加索和达利齐名,但在电影最终成片中,米罗的元素并不如毕加索的那么明显。

2.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

在对灵魂“生前”世界的背景和地面处理上,《心灵奇旅》画风又和以艺术家修拉为代表的新印象主义那种“点彩”类似。

注意看灵魂世界的地面

修拉的画作《翁弗勒港入口》

3. 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蒙德里安是荷兰艺术家,“几何形体派”的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的艺术作品非常有辨识度,很多地方都引用过他那标志性的大色块几何形状。

电影中统计员泰瑞去地球追回Joe的灵魂,其中一个镜头就是他与纽约地铁墙上的蒙德里安艺术展海报完美融合。

海报上写着“Modern Art Exhibit New York Museu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展)。

蒙德里安和纽约这座城市的关系非比寻常,他公认的巅峰作品《百老汇爵士乐》(Broadway Boogie-Woogie)就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这幅画与《心灵奇旅》这部电影的链接不言而喻。

《百老汇爵士乐》(Broadway Boogie-Woogie)

据艺术博物馆官网显示,该馆收藏了几十件蒙德里安的作品,是我们感受和研究蒙德里安艺术的重要阵地。

蒙德里安为了躲避二战战乱和纳粹迫害,于1940年移居纽约。《百老汇爵士乐》就是他在纽约创作的艺术生涯最后一幅完成作品。

画中蒙德里安把他感受到的纽约大都市气息和爵士乐的节奏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灵动明快的活力。

皮克斯的主创们之所以在《心灵奇旅》中大量使用现当代艺术,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纽约这座现代都市的氛围造就。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些现当代艺术流派的不断涌现,就是艺术家越来越脱离具象表现,向着更抽象、更内心、更概念的方向发展,这也符合电影想表现的主旨——Soul。

除了视觉艺术方面,《心灵奇旅》还是一部既“好看”又“好听”的电影。

为了论证那个人类千年未有定论的命题——“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作为商业电影必须找到一个贴近观众并易于观众理解的切口。

电影最终选择了黑人+爵士乐这个具象且微观的切口。

这个切入角度本身就非常讨美国主流舆论喜欢:以黑人为主角,是美国种族问题的政治正确;另外,片中提到“黑人即兴音乐jazz”是美国的传统文化,爵士乐天生就自带极强的好感度buff。

先不看剧情,仅这两点就能给电影奠定一个不太低的基础分。

据《心灵奇旅》制作人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自述及媒体报道,电影之所以最后把主角定为一个黑人音乐老师和爵士乐手,是因为一支视频点燃了创作团队灵感的“火花”(spark)。

这支视频是美国爵士乐大师赫比·汉考克(Herbie Hancock)的一段线上大师课。

Herbie Hancock的大师课

视频中,汉考克提到他和另一位美国爵士乐传奇人物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一起演奏的经历。这次经历给了他关于什么是爵士、什么是音乐,甚至什么是人生的极大启发。

他在视频中说:

“I had the great experience of, uh, working with Miles Davis where I played something that was… you could say technically wrong, and it was in the-the middle of a concert that was the best concert of that tour. We were havin’ a great time. And in the middle of one of the songs, during Miles’ solo, I played this chord that was so wrong. I thought I had destroyed everything and reduced that great night to rubble. Miles took a breath, and he played some notes, and he made my chord right”
“It took me years to figure out what actually happened. Here’s what happened. I judged what I had played. Miles didn’t. Miles just accepted it as something new that happened, and he did what any jazz musician should always try to do, and that is try to make anything that happens into something of value.”

汉考克的话比较长,简单概括来说:

有一次他和迈尔斯·戴维斯演奏,中间他弹错了,他觉得非常自责,感觉自己毁了整个晚上的演出。但前辈迈尔斯·戴维斯对此却毫不在意,他没有指摘评判汉考克的这个错误,而是接受了这次演奏中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再顺着这次不同弹了一些音符,又回到正确的和弦上。

这段自述中的最后一句话“try to make anything that happens into something of value.”正是电影《心灵奇旅》真正想表达的:

“接受当下发生的并把他们赋予价值,才是活着真正的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在当下”。

汉考克为《心灵奇旅》做顾问

不过,电影和爵士乐大师口中的“活在当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像Joe和22经历的这段探索过程,将会是一趟充满波折的感悟之旅。

真正迈出电影结尾Joe那样不在乎世俗眼光,只活在自己当下的一步,并不容易。

以上信息如有错误还望指正

-END-

更多干货影评:

1. 《听见她说》:与英国BBC版对比来看,赵薇的汉化版《她说》到底怎么样?

2.《拆弹专家2》:《拆弹专家2》知识科普,EOD、小核弹、CTRU和世贸中心爆炸案

3.《闪灵》:《闪灵》中被忽视的女性角色,万字拉片重新解读温蒂

4.《气球》:关掉《气球》的藏地民族志滤镜,片中的6个隐喻解读


心灵奇旅的相关影评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B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