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评分:
6.0 还行

分类:剧情 家庭  中国大陆 2016

简介: 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结束了小升初考试的张小雷(孔惟一 饰)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 详情

更新时间:2017-04-04

八月影评:《八月》—— 一个时代的精准白描

在3月24日,《八月》上映之前,我对这部拿下了去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的电影的了解极为有限,除了知道它是一部黑白的儿童视角电影之外,一无所知。

所以在走进影院之前,我对接下来将要看到什么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两小时过后,走出影厅,我掏出手机,毫不犹豫的打了一个五星,而我已经忘了上一次我给一部华语新片五星是什么时候了。

这部算上宣发预算依然不到200万的超低成本处女作,无处不透露出初学者的笨拙,但却靠着极真实的情感抒发,和满怀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与热情的剧作,交出了一份打动大部分人的答卷,这其中也包括台湾金马奖的评委。

《八月》英文名,意为过去的夏天,在100余分钟的影片时间中, 观众被镜头带回90年代初的呼和浩特,跟随一名叫张小雷的小学生,一起度过他小升初前的最后一个暑假。

这就是影片的全部剧情,作为一部作者电影,影片的导演张大磊在创作该片剧本的时候,理所应当的融入了太多的个人经历。35岁的他算起来就是影片中小雷成长到现在的年纪,说自传可能不太妥当,但张大磊的的确确,拍的就是自己童年往事的白描。张小雷这样一个主角名称一出现,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影片很散,并无主线剧情,琐琐碎碎的情节都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总结起来无非三件事:小雷的升学、父亲任职的制片厂的改制、太姥姥的重病离世。三个核心事件刚好对应着希望,变革和告别,《八月》就是在不经意的情节中,轻描淡写间抓住了精髓,拼凑起了一幅时代的素描。

这样琐碎的家庭戏看似简单无聊,但却极见剧作功底。尤其是像《八月》这样每一场戏的平均时长都较长的电影,如何在每一场戏中合理的安插好情节与台词,让每一个出现在画面上的人物都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同时还对情节起到作用,这都是对编、导的极大考验。

《八月》在这一点上做的显然不错,抛开演技不谈,影片在预算拮据的情况下已经做到了近乎极致。即使在没有台词和动作的留白中,影片在美术、布景、服装上所埋藏的信息也是足够丰富,这使得每一场戏,每一个银幕画面都可看性十足。

拿其中一场戏举例,小雷放学回家,母亲去工厂加班,给小雷在锅中留了饭,这些信息通过背着书包的小雷和墙壁上的手写字条就清楚的交代出来。简洁有力的同时,手写字条的形式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十分合情合理,也成了影片年代感构建的重要部分。

也正是因为对剧本细节的雕琢和每一个拍摄环节的细心把控,才让《八月》在一众贩卖情怀的影片之中脱颖而出。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国产影片刮起了一股复古情怀的风潮,从《同桌的你》到《匆匆那年》从《夏洛特烦恼》,到口碑不错,同为作者电影的《黑处有什么》,都试图让新一代年轻观众,也就是目前的观影消费主力人群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但情怀不是一双回力球鞋,也不是一首灌篮高手的主题曲,没有剧作能力打底的“尬卖”情怀只会让观众坐在银幕前油然而生一股自己的童年被糟蹋了的厌恶情绪。

但《八月》不同,学游泳、砍沙包、译制片、录像带、崔健的《一无所有》、爸爸的大自行车…它没有那些急功近利的时代符号,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细节,从画面到声音,全方位的慢慢重构了那个时代,让观众在黑白的画面中,仿佛找回了那个儿时炎热的暑假。

除去时代的情怀,作为影迷的张大磊在影片中毫不掩饰的塞入了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影片中两次出现马丁斯科塞斯的名作《出租车司机》,年轻的罗伯特·德·尼罗对着镜子举着枪,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你在跟我说话吗?”紧跟在后的东北味儿译制配音也让人瞬间意识到影片的年代背景。

小雷的父亲在影片中也是一个影迷,带着小雷去影院看电影,小雷呼呼大睡,他却默默的流下眼泪。因为工作不顺心却又心怀大志,愤懑不平的他在《出租车司机》的录像带卡带之后,像“愤怒的公牛”一样疯狂向空中挥舞着拳头,以此发泄。

这些同样来自张大磊的自身经历,他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名电影人,在《八月》中段出现的那只剪辑胶片的手,就是张大磊的父亲扮演的。

这都让《八月》显得十分真挚、从容。而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张大磊不仅仅在剧作上很好的还原了时代,在视听语言上同样拿得出手。

在镜头的运用上,《八月》简单却精准,大量中景镜头的使用使得影片生活感十足。而在一些展现小雷视角的戏中,浅焦镜头的运用使远景模糊一片,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小雷身上。与此同时远处发生的事件虽一片模糊,但通过声音的展现,观众看的似乎更加真实。

而声音环节,恰恰是《八月》做的最好的地方,同前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索尔之子》相似,张大磊大量的利用了画外空间叙事,除了刚才提到的虚焦画面中隐藏的信息。影片更是利用声音,将一些画面中看不到的信息带给到观众。而声音在影片的时代质感构建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磨剪刀”等已经销声匿迹的吆喝,远处似有似无的大喇叭广播声,时断时续的蝉鸣,都是那个年代的记忆碎片,张大磊细心地将其拾起,塞到了影片的各个角落。

在构图与叙事风格上,张大磊也在无意识间继承了台湾新浪潮电影人的衣钵,影片中数次出现门作为构图的主要元素,用门框在画面中隔出几个部分,大人在门中,小雷在门外,在有限的空间内做足了层次感。生活化的情节中暗含对成长的迷茫,对改变的未知,和对时代的怀念,这都是侯孝贤、杨德昌等一代老台湾电影人最擅长的。

张大磊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台湾新浪潮对自己的影响,称自己在创作剧本阶段就经常拿出《最好的时光》来阅读。在拍摄中,也就不经意间靠近了侯孝贤的风格。

凑巧的是,《八月》作为大陆电影,在扎根于台湾的金马奖上出人意料的拿走了最高奖,击败的正是台湾电影人赵德胤的影片,《再见瓦城》。而赵德胤,正是侯孝贤的弟子。

现在回看53届金马奖的海报,似乎《八月》的获胜冥冥之中就已注定,在致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25周年的海报上,少年张震饰演的小四举着手电筒照向远方,恍惚之间,《牯岭街》中的小四、《一一》中的洋洋,和《八月》中的小雷,跨越时代,重叠在了一起。

《八月》像一篇散文,并无主线剧情,略显笨拙的模仿着大师留下的足迹,用琐碎的情节拼凑起一幅时代的素描,勾勒出了一个儿童的孤独与成长和大时代的变革。真挚的剧作与不失灵性的视听,即使青涩也有瑕疵,但毫不影响它成为近年来,最让人惊喜的华语作者电影。

八月的相关影评

八月
˙˘˙ • 八月
  • 6.8分 高清

    海岸

  • 6.4分 高清

    极光之爱

  • 7.4分 高清

    爱,藏起来

  • 6.4分 高清

    基友大过天

  • 7.1分 高清

    赤裸而来

  • 7.5分 高清

    萌动

  • 7.8分 高清

    我为勾勾狂

  • 6.4分 高清

    神的孩子奇遇记

本站所有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BT之家